当前位置: 首页 > 考试资讯 > 普通专升本 > 黄冈师范学院2025年专升本中国古代史真题及答案(二)
黄冈师范学院2025年专升本中国古代史真题及答案(二)
来源:普本课堂 发布时间:2025-04-19
摘要: 2025年湖北专升本考试刚结束,部分院校的考试真题已经由考生记录了,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获得可靠的参考资料。
2025年湖北专升本考试刚结束,部分院校的考试真题已经由考生记录了,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获得可靠的参考资料。
一、名词解释
建安风骨:
建安时期(汉魏之际)的文学风格,以刚健有力、慨悲凉为主要特征。建安文人身处乱世,直面社会现实,其作品多反映时代动乱与民生疾苦,同时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,形成了“风骨”(刚健的内容与有力的语言形式结合)与“藻饰”(辞采华茂)并存的特点。代表人物有曹操、曹不、曹植及“建安七子”等。如曹操《短歌行》,既具宏大志向,又含深沉忧思,语言刚健质朴,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。
临川四梦:
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著四部剧作的合称,包括《牡丹亭》《紫钗记》《邯郸记》《南柯记》。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,故称“临川四梦”。四部作品多以梦境展开情节,借助奇幻的故事表达对人性、爱情、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。其中《牡丹亭》最为著名,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,歌颂了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,体现了汤显祖“情至”的创作理令。
二、简答题
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风格不同。
1.内容:①南朝乐府民歌多写男女爱情,如《西洲曲》,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少女对情人的思念,内容较为单一但情感真挚。②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广泛,涉及战争(如《木兰诗》)、劳动、游牧生活等,如《敕勒歌》描绘草原风光,体现北方人民的生活风貌。"2.风格:①南朝风格细腻委婉、清新秀丽,多用双关语,语言精巧。②北朝风格粗狈豪放、刚健质朴,语言简洁直白,如“健儿须快马,快马须健儿”(《折杨柳歌辞》),尽显豪迈之气。
简述李白的诗歌艺术特征。
1.想象丰富奇特:常运用大胆的夸张与想象,如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(《望庐山瀑布》),赋予自然景物超凡的魅力。
2.语言清新自然: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如《静夜思》,以简洁语言表达深沉乡情,不加雕琢却动人心弦。。
3.风格豪放飘逸:情感奔放不羁,如《将进酒》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,展现出豪迈的气概与自由的精神。
4.感情强烈奔放:无论是喜悦、愤怒还是忧愁,皆尽情抒发,如《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》中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”,将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简述柳永对宋词的贡献。
1.拓展题材:突破“词为艳科”的局限,多写都市繁华(如《望海潮·东南形胜》)、羁旅行役(如《雨霖铃·寒蝉凄切》),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。2.发展慢词:大量创作长调慢词,完善慢词的体制与表现力,使词更具叙事性与抒情深度。
3.语言通俗:善用白描手法,语言浅近易懂,“凡有井水饮处,皆能歌柳词”,促进了词的民间传播。如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,以通俗语言写尽离别之痛。
三、赏析题
(一)赏析苏轼的《定风波》
苏轼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通过途中遇雨的经历,展现了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上片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以“莫听”“何妨”等词,体现对风雨的蔑视,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传达出从容前行的自信。下片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将自然风雨与人生风雨相融合,表现出对顺逆泰然处之的境界。全词以小见大,语言质朴而富含哲理,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。
(二)赏析杜甫的《登高》
杜甫《登高》被称为“七律之冠”。首联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,描绘出秋天凄清高远的景象,莫定沉郁基调。颔联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以宏大的意象抒发时光流逝、壮志难酬的感慨。颈联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从空间(万里)与时间(百年)角度,写漂泊与病痛之苦。尾联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艰难相联系,情感深沉凝重。全诗对仗工整,情景交融,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。
四、论述题
(一)论述《离骚》的艺术成就.
1.浪漫主义典范:运用大量神话传说、奇幻想象,如乘龙驾凤、上下求索,塑造出超凡脱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,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2.比兴手法创新:“香草美人”成为象征体系,以香花美草喻君子美德,以恶木秽草比小人丑行,如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,赋予比兴更深广的象征意义。。3.结构宏伟严密:前半部分回顾历史与自身遭遇,后半部分展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贯穿,结构宏大且层次清晰。4.语言创新:突破四言句式,句式长短错落,大量运用楚地方言(如“些”“羌”),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特色与表现力,如“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”,语言华丽而富有节奏感。"
(二)论述《儒林外史》的笔法和结构。
1.笔法:①讽刺艺术:通过细节描写与对比手法,揭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与社会的腐朽。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,以夸张的讽刺展现科举对人性的扭曲。②白描手法:简洁勾勒人物形象与场景,如“他也不听见,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。一号哭过,又哭到二号、三号”,仅寥寥数笔,便将周进对科举的痴迷与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。2.结构:虽无贯穿始终的主干情节与中心人物,但采用连环短篇式结构,以“儒林”为中心,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,展现广阔的社会风貌。如从周进、范进的故事引出科举制度的弊端,再通过杜少卿等人物表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,各章节既独立又相互关联,形成对封建社会儒林群像的全景式描绘。
五、作文题
《舍外早梅》
宋·翁卷。
行遍江村未有梅,一花忽向暖枝开。
黄蜂何处知消息,便解寻香隔舍来。
根据这首诗写一篇作文,谈感想,题目自拟,不少于800字。
(一)《舍外早梅》赏析与作文思路。翁卷《舍外早梅》“行遍江村未有梅,一花忽向暖枝开。黄蜂何处知消息,便解寻香隔舍来”,写寻梅不见时,一枝早梅在暖枝绽放,黄蜂闻香隔舍而来。可从以下角度构思作文:.
1.独特与机遇:早梅一枝独放,因其独特而吸引黄蜂,可谈人生中独特品质或创新精神带来的机遇。。
2.联系到学生是独特的人:可以从自己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,如何善于发现学生、发展学生。"
3.探索与发现:“行遍江村”是探索过程,最终发现早梅,寓意在不懈探索中才能发现美好(审美价值)与机遇。
4.微小与影响:一枝早梅虽微,却能吸引黄蜂,暗示微小事物也可产生大影响,如平凡人亦可有非凡贡献(是金子总会发光)。
(二)范文参考
寻梅者的慧眼。
寒冬漫步江村,诗人翁卷遍寻未见梅影,却在转身间忽见暖枝上一朵早梅悄然绽放,连黄蜂也隔着房舍循香而来。这诗中景象恰似教育者的使命--在看似寻常的苗圃里,发现那株早开的梅,守护每一朵花的独特花期。当我们以未来人民教师的视角审视这首诗,便会懂得:每个学生都是等待被发现的“舍外早梅”,而教育的艺术,正在于用慧眼识得
璞玉,用匠心培育芳华。、早梅之所以动人,在于它突破了 “行遍江村未有梅” 的常规。正如学生群体中,总有一些孩子带着与众不同的光芒:有的如早梅般早早崭露才华,有的则像深埋泥土的种子等待破土时刻。教育者的第一堂必修课,便是承认差异的价值。陶行知先生曾说:“人像树木一样,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,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。”面对数学薄弱却擅长绘画的学生,面对沉默寡言却心思细腻的学生,我们要摒弃“标准化培养”的思维定式,如同诗人不因未见繁花而失望,反而为一朵早梅驻足。
诗中早梅得以绽放,离不开 “暖枝” 的滋养。教育者的责任,便是为学生构建这样的 “暖枝”--一个包容差异、激发潜能的成长环境。试想,若课堂只以分数为唯一标尺那些在艺术、实践、创新等领域有特长的学生,或许就会像藏在深巷的早梅,难被发现。反之,当我们开设多元课程、举办特色活动、鼓励个性化表达,便是在为不同特质的学生铺设展示的 “暖枝”。就像芬兰教育改革中,教师为喜欢拆卸机械的学生开设“动手实验室”,为热爱自然的学生开辟 “森林课堂”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汲取养分,舒展生命的姿态。
黄蜂寻香而来的过程,恰似学生特长被看见、被认可的历程。有些学生的才华如早梅般显眼,而有些则需要更长时间的酝酿。教育者要学会“慢下来”,相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时区。曾有一位教师发现班上有个孩子总是跟不上教学进度,却在观察蚂蚁搬家时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。于是教师引导他记录昆虫日记,最终这个孩子成为了生物学家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教育不是催熟的温室,而是静待花开的田园。当我们以从容的心态陪伴学生成长,不焦虑于“花期”的早晚,便能在某个清晨,看见属于他们的“黄蜂”!站在教育的江畔,我们既是寻梅者,也是育梅人。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敏锐与温情,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寻找每一朵 “早梅” 的踪迹:用尊重差异的慧眼发现独特,用多元包容的暖枝培育成长,用静待花开的心境守护时光!
欢迎关注【普本课堂专升本】公众号获取专升本最新资讯。